“狗突然就扑了上来,我赶紧护住怀里的孩子!”昨天,苏州市民汤女士的孩子被一只未拴绳的柯基犬意外抓伤。“夏天衣物薄,血印子一下就出来了。”
类似汤女士的情况最近不在少数。随着气温攀升,动物咬伤门诊量也在急剧增加。“夏天动物咬伤门诊量比冬天可能多出一倍,平均每天新增接诊50-80例首次暴露患者前来接种狂犬疫苗。”苏州九龙医院急诊外科副主任医师何智勇指出,高温季节动物活跃度与攻击性显著上升,再加上夏季着装人体皮肤暴露程度比较多,因此市民需格外警惕。
接种疫苗的三大误区需破除
关于接种狂犬疫苗,何智勇首先澄清了一些常见的误区:
误区一:宠物打过疫苗,人就不用打?
“哪怕动物打过疫苗、从不出门,人被咬抓后仍需接种!” 何智勇解释,中国《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23年版)明确要求:只要无法100%排除动物携带病毒(包括家养宠物),就需接种疫苗,“核心原则是‘宁可信其有’”。
误区二:被咬伤24小时内不打就无效?
接种疫苗应“尽早,但无严格时间界限”。即使超过24小时,只要在发病前接种仍有效。
误区三:不出血=不用打?
暴露风险需按三级标准科学判定(依据2023年版《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
Ⅰ级:接触或喂养动物、完好的皮肤被舔舐——通常无需处置;
Ⅱ级:裸露皮肤被轻咬、无出血的轻微抓擦伤——必须处理伤口+接种疫苗;
Ⅲ级:贯穿皮肤的咬抓伤、破损皮肤被舔舐、粘膜接触唾液等——立即处理伤口+接种疫苗+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尤其要注意,细微伤口常被忽视,但凡有疼痛瘙痒感都需就诊!即使不出血,只要破损皮肤被动物舔到,就算Ⅲ级暴露!发生在头、面、颈、手或生殖器的伤口也按Ⅲ级处理。” 何智勇强调。
伤口处理要正确,民间偏方不可取
一旦发生被咬伤、抓伤的情况,何智勇强调第一时间的处理也至关重要:若伤口出血,应立即挤出污血;其次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交替、彻底冲洗擦洗伤口15分钟以上。即使未见出血,也必须冲洗。
他特别提醒市民朋友勿用偏方:“涂牙膏等土方法不可取,可能影响创面愈合并增加感染风险。”
看懂动物的攻击行为“预警”
那动物出现哪些信号时,可能对人体产生威胁呢?西蒙宠物医院兽医李直医生从动物行为学角度给出识别攻击信号的方法:
犬类危险信号:
尾巴夹紧、站着身体僵直不动、耳朵后贴、瞳孔放大——“这表明它高度紧张或防御,务必远离!建议不要亲近任何流浪狗!”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犬类的摇尾并不完全代表友好!只有放松状态下的摆动才是示好,紧张时摇尾巴可能是警告。
猫类危险信号:
炸毛(毛发竖起)、弓背、尾巴高举、发出嘶吼——常见于护崽或受威胁时。流浪猫极少主动攻击,多数会逃离。“即使流浪猫主动靠近,也未必温顺,抚摸时只碰头部和下巴相对安全!”
针对夏季防护,李直特别提醒宠物主:“遛狗务必避开烈日时段,清晨五六点或晚上七八点遛更安全。严禁把宠物单独留置车内,尽可能避免宠物因为高温带来的应激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