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jpg

首页 > 科室动态
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治
2015-02-16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如果积液及黏稠而呈胶冻状者,又称为胶耳。在上呼吸道感染后以耳闷胀感、听声遥远和听力减退为主要症状。
       咽鼓管功能障碍是造成分泌性中耳炎的重要原因。当咽鼓管由于各种原因出现通气功能障碍时,中耳的气体被黏膜吸收,中耳出现负压从而导致中耳黏膜的静脉扩张,通透性增加,血清漏出聚积于中耳,从而形成中耳积液。腺样体肥大、鼻咽癌、鼻咽纤维血管瘤,慢性鼻窦炎、巨大鼻息肉、肥厚性鼻炎等长期的鼻咽腔填塞,咽鼓管咽口粘连,均可因直接压迫、堵塞咽口或影响淋巴回流,造成咽鼓管管腔黏膜肿胀等从而引起本病。
       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听力下降,可于感冒后、乘飞机下降或潜水时,突然出现听力下降,压迫耳屏或头位改变时,听力可有所改善。可有耳痛及耳内闭塞感。还可有低音调“轰轰”样耳鸣,打呵欠或擤鼻时可闻及气过水声。儿童病人可表现反应迟钝、误听或注意力不集中。急性期耳镜检查表现鼓膜充血、内陷、光锥变形或缩短,锤骨短突外突明显。鼓室积液后鼓膜颜色改变,呈淡黄、橙红或琥珀色。若病程较长,则鼓膜多灰暗、混浊。若分泌物为浆液性,且未充满鼓室,可透过鼓膜见到液平面,呈凹面向上的弧形线,透过鼓膜有时可见到气泡,咽鼓管吹张后气泡增多。若鼓室内积液多,则鼓膜外突。音叉试验及电测听结果示传导性耳聋,听力损失平均20dBHL,严重者可达40dBHL。声阻抗检查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表现为平坦型(B型),但早期可为高负压型(C型)。成人患者,用鼻内镜或多功能纤维鼻咽镜直接观察鼻咽部及咽鼓管咽口情况,排除鼻咽部占位性病变。
       分泌性中耳炎应采取清除中耳积液,控制感染,改善中耳通气、引流,以及治疗相关疾病等综合治疗。保守治疗包括给以口服抗生素、黏液促排剂、鼻用激素等治疗。鼻腔收缩剂改善咽鼓管通气功能,常用药物为麻黄素制剂、盐酸羟甲唑啉等药物,但是使用此药物要注意防止药物依赖,-般疗程不超过1周,若频繁过量使用易引起药物性鼻炎。
       手术治疗有:(1)鼓膜穿刺抽液:在无菌操作下从鼓膜前下方刺入鼓室,抽吸积液。必要时可重复穿刺,亦可于抽液后注入糖皮质激素类药物。(2)鼓膜切开术:液体较粘稠,鼓膜穿刺不能吸尽。用鼓膜切开刀在鼓膜前下象限作放射状或弧形切口,注意勿伤及鼓室内壁粘膜,鼓膜切开后应将鼓室内液体全部吸尽。(3)鼓室置管术:病情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胶耳,头部放疗后,估计咽鼓管功能短期内难以恢复正常者,应作鼓室置管术,以改善通气引流,促使咽鼓管恢复功能。通气管留置时间一般为6-8周,最长可达半年至1年。咽鼓管功能恢复后取出通气管,部分病人可自行将通气管排出于外耳道内。(4)当怀疑鼓峡阻塞、鼓窦入口有肉芽组织阻塞的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可考虑单纯乳突切开术及鼓室探查手术,同时行鼓膜置管术。(5)积极治疗鼻咽部或鼻部病变,如腺样体切除术(3岁以上儿童),鼻息肉摘除术,下鼻甲部分切除术,功能性鼻内镜术,鼻中隔矫正术。其中,腺样体切除术在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中应受到足够的重视。